樓主: 矮子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講理,還是講禮?·張香華

  [復(fù)制鏈接]
41
發(fā)表于 2011-6-24 11:55: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唐朝2009 于 2011-6-24 11:56 編輯

孤城您好,所謂論壇就是“各述其見”,難道非要分出對錯、高下?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42
發(fā)表于 2011-6-24 13:59:17 | 只看該作者
“對此本人才疏,不敢妄加評判,我所理解的就是國人生活中太過于注重形式上的東東(虛禮),而實質(zhì)性的東西(禮讓老幼、求同存異等等)則往往隨性為之。”

這話到比較老實,但是,國人所注重的虛禮,其實,并不是禮,反而是非禮的一種,禮是由道而生,所以表仁的東西,離開了“人人為仁”,離開了“老老幼幼”,離開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哪里還有禮可言?

國人的虛禮,沒有“仁”作支持,就好像文盲花五塊錢買了一頂博士帽戴著上街一樣,如果激起了眾人反對假博士的呼聲,倒也沒什么,如果引起一部分人借機反對真博士,反對真學問,如果不是動機不純,則是受蒙蔽久矣了。對于禮和虛禮,假禮的關(guān)系,前面已經(jīng)反復(fù)表述多次,既然沒有人聽見,這次再說一遍,也不算多----禮和虛禮,基本若是。

我相信人心本善,大伙兒都有一顆赤子不忍之心,反對禮的呼聲如此整齊,幾乎可以看作是一種社會態(tài)度,倒也不像是動機不純,故私下里揣度,以為是受蒙蔽之故,讀書人的本分,一是追慕先賢,二是登高一呼,孤城斗膽,不怕丟丑,就在矮子兄這個帖子上講解幾句入門的話,無提《六經(jīng)》,就是比幼兒園讀物《三字經(jīng)》,《千字文》也不知道低多少,本不敢議論先賢,奈何不敢置讀書人本分于不顧,于是在此獻丑了。

不僅僅是為了回帖的幾位,孤城實際上想喚醒的,恐怕不在十億之下----只不過做不到罷了---是為“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43
發(fā)表于 2011-6-24 14:14:07 | 只看該作者
分段討論:

“革命家譚嗣同在臨危時,首先考慮的是不要牽連家人,不完全是舍身取義,也有舍身為家,還可能考慮出為什么會死。和同康梁之黨,革誰的命,不過保皇黨而已?。?!最終譚嗣同死了,康梁活了?!?br />
至于是否是連累家人為譚嗣同第一考慮,矮子兄在此我想是臆測了,現(xiàn)在去有清不遠,遺物散失也不多,多讀幾種,則譚嗣同為人,性情,甚至舉手投足皆如在眼前,矮子兄武斷了。

以前,孟德先生把甄氏納為兒媳,孔融說,有古例,他說,當年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了,孟德先生大喜,忙問,語出何典?孔融從容道來,說,“以今例古,想當然耳!”把孟德先生給臊的呀,孟德讀書很多,個中滋味,他懂。

那孔融是用什么嘲笑的曹操呢?以今例古!

讀書人一定不能犯一個毛病,就是,拿自己的學識,見識,品行,品德來揣測古人,尤其是先賢,而要在文獻和文物中,去尋找和揣摩古人的高度----這不是不進步,是進步的開始---牛頓說,他之所以成就,就因為站在偉人的肩膀上了----庶幾近焉!只要用一己之胸懷,一己之品行,踹則先賢,就不能做到讀書人的第一個本分“追慕先賢”,做不到這個本分,則第二個本分,也就是讀書人的社會責任,“登高一呼”,就根本說不上了。

那成了讀哪門子書?

《仁學》猶在,譚嗣同的詩詞猶在,軼事,逸史,各種談?wù)摢q在,不難去偽存真,在此,孤城不再贅述譚嗣同個人性情和言論,下面,談一下“?;庶h”的問題。

44
發(fā)表于 2011-6-24 14:25:11 | 只看該作者
“和同康梁之黨,革誰的命,不過?;庶h而已!??!”

不用說以?;庶h概說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三人,就是概說康,梁,也有點太籠統(tǒng)了,解開里面的疙瘩,要在中國的啟蒙運動發(fā)生與發(fā)展談起,要談到明朝,還要談到明朝很有名的一本書,就是蘭陵不肖生的《金瓶梅》(當然,作者有爭議,在此不展開了)。接下來,要談到宋明理學以及理學的敗落和末流,談到顧炎武和龔自珍的興起“漢學”之初,再到康乾及康乾以后,里面儒家是怎樣思考,自省,又是怎樣對君王和理想社會重新界定的,也就是,“禮”這個東西,在明清兩代的發(fā)展。這樣講來,太長,太繁雜,我就不展開了,簡單一點,就講一個結(jié)論(而且不給出論證過程)和一個理想造成的康梁分歧,以及譚嗣同去世后,梁啟超的變化,則諸位就大致明白為什么不能單單用“保皇黨”來形容變法了。

當然,不嚴密,因為不展開論證,如果遇到可討論的地方,有人提問,我再就提問處展開。
45
發(fā)表于 2011-6-24 14:52:38 | 只看該作者
直說:

1,一個理想。

2,康梁的分歧。

3,譚嗣同與梁啟超關(guān)系的變化。

這個理想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禮記》之《禮運》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一個變種,也就是康有為提出的一種“大同世界”,屬于空想社會主義的一種(其實《禮記》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本身就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而且整個“禮”都是圍繞這個空想社會主義展開的,而康有為大同世界,說到底,是這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改良版)。

大家一定要注意孤城的一個結(jié)論(我不展開證明了,需要的話再展開),就是中國隊啟蒙運動的前期(主要是明朝),中期(清朝,到公車上書成立大學為最高潮)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化上是同源的,而后期(五四運動道新中國成立,甚至到現(xiàn)在)是和前期與中期截然不同的。

這個不同在哪兒呢?在于有沒有正式受到西方思維的影響。

康有為的這個空想社會主義,并不是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的近親,甚至都不是鄰居,而是《禮記》的直接后代!

其實以康有為所處的時代,受到西方影響的在后期表現(xiàn)為啟蒙運動主流的思想,已經(jīng)形成暗流了,這股暗流的影響者之一,就是梁啟超。就因為這一點,造成了梁啟超和康有為的分歧----對待這個空想社會主義藍圖的分歧。

在這個藍圖中,已經(jīng)完全顛覆了王權(quán),根本沒有任何“?;省钡某煞衷?,但是,和梁啟超癡迷于這個藍圖不同,康有為根本不準許別人把這個藍圖拿出來,來啟蒙大眾!

但是,這個藍圖,雖然由康有為提出,不過實際上卻是整個儒家,整個士子,整個“禮學”發(fā)展和總結(jié)的成果,康有為自己的力量,是不能阻止它傳播的。

他阻止不了的,就有他的得意門生,受西方思維方式影響過或,預(yù)影響過的梁啟超。

對于這個“理想”的態(tài)度,就注定了梁不會是完全意義的?;庶h----特別是他遇到一個人之后,也特別是這個人死了之后,以至于這個人去世之后,兩個人都關(guān)系竟然大變!簡直是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也不為過。

這個去世的人,就是譚嗣同。


補充內(nèi)容:
(臨時接了電話,下午有約,改日續(xù),再盡可能討論清楚吧。)
4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6-24 17:05:48 | 只看該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發(fā)表于 2011-6-24 14:14
分段討論:

“革命家譚嗣同在臨危時,首先考慮的是不要牽連家人,不完全是舍身取義,也有舍身為家,還可 ...



譚嗣同臨危救父(轉(zhuǎn))


  甲午戰(zhàn)爭后,譚嗣同在瀏陽倡辦《湘報》,成立學社,聯(lián)合志士仁人積極宣傳新學,探討愛國真理,尋找救亡之法。他的才華被光緒皇帝賞識,不久被授予四品銜,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起,成為光緒推行新政的心腹參謀。

  但新法一開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激烈反對,企圖致維新派于死地。

  1898年9月21日,光緒帝被囚,百日維新宣告失敗,清政府開始大肆搜捕維新志士,譚嗣同自然在劫難逃。當時,梁啟超等人趕到譚嗣同住處對他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快跟我們一起到日本去暫避一時吧!”

  “不!”譚嗣同斬釘截鐵地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愿自嗣同開始!”說著,他拉著梁啟超的手說:“你們快走吧,多多保重,將來變法要靠你們了!”

  梁啟超等人離京以后,北京城內(nèi)烏云密布,眼看一場風暴將至。

  譚嗣同早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但他知道清政府一貫厲行“一人犯法,累及家庭”的株連法,想到自己被捕后即將累及70多歲的父親,他心如刀割。

  忽然,他心里一亮,轉(zhuǎn)身走到書桌前取出信箋秉筆直書:

  復(fù)生:
  你大逆不道,屢違父訓,妄言維新,狂行變法,有悖國法家規(guī),故而斷絕你子情緣。倘若予以不信,愿此信作為憑證,爾后逆子伏法量刑,皆與吾無關(guān)。
                       譚繼洵白

  譚嗣同在模擬父親的筆跡偽造了這封家書后,長長地吐了一口氣。他將信箋折好放進抽屜后,走到窗前,對著窗外自語:“父親,孩兒有難,決不牽累您老人家,母親生前重托,我也決不會忘記!”

  原來,譚嗣同12歲那年,他母親和姐兄3人均病歿于一場瘟疫。母親臨死前對他說:“你父親脾氣倔強,我死后你要好生順著他,照顧他。”母親死后不久,譚嗣同也感染瘟疫,一連三日發(fā)高燒,父親到處求醫(yī)給他治病,日夜在旁守護,終于使他逃脫了死神……  第二天,一隊清兵沖進瀏陽會館來抓譚嗣同,還四處搜尋書房里的“罪證’。這時,譚嗣同看到書桌里的那封偽造父親筆跡的信被清兵搜出交到一名太監(jiān)手里,他想:這下父親有救了。

  1896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大街刑場上發(fā)出震撼天地的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英勇就義。譚嗣同的父親因有“家書”,故免于治罪。

  點評:譚公存節(jié),臨危生智。其氣可揚,其智可領(lǐng)。義舉救父,后人敬仰。







4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6-24 17:3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fù) 葉赫娜蘭.孤城 的帖子





孔融,是漢末的大名士??兹谡J為自己在給獻帝做事,不買曹阿瞞的賬,總是跟他不合作。因為他是孔子二十世孫,是漢末知識分子的政治領(lǐng)袖,是任過北海太守,為一方諸侯的人物。無論其門閥地位,士族資歷,官僚職務(wù),聲名學問,在漢末,都稱得上眾望所歸,舉足輕重。



孔融內(nèi)心對大漢王朝非常忠誠,對曹操的專橫跋扈非常反感。曹操攻下鄴城,曹丕將袁熙的妻子甄氏搶來做了自己的老婆??兹谥肋@件事后,專門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肯定將妲己搶來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周公。曹操沒有反應(yīng)過來,還以為孔融說的是一個什么典故,詢問孔融。孔融輕松地回答說:“拿今天的事情看來,當初也應(yīng)該是這樣的!”把曹操氣得半死。那時糧食供應(yīng)緊張,為了節(jié)省糧食,曹操下了禁酒令,不讓喝酒。孔融最愛喝酒,便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談酒的好處,公然與曹操頂牛,曹操對孔融更加氣憤。孔融有天下重名,曹操害怕孔融的言論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便決定置孔融于死地。他暗中指使路粹上書彈劾孔融,說孔融“招合徒眾,欲規(guī)不軌”,“大逆不道,宜極重誅”。于是孔融被殺害,時年五十六歲。



孤城君提到的那孔融是用什么嘲笑的曹操呢?以今例古!源自何處,應(yīng)是孟軻?。?!孟軻的“以意逆志”?。?!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48
發(fā)表于 2011-6-24 18:4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fù) 矮子 的帖子

“以今例古,想當然耳!”是孔融原話,就是矮子兄引用的已經(jīng)翻成白話的那句。

“以意逆志”,是否可以確切的訓為“以今例古”,似乎連爭議也談不上啊。如果孟夫子本意如此,這個意思本身就和《論語》的態(tài)度矛盾了,想來孟夫子不會公然反對孔夫子吧?而合孟夫子所極力批評的“鄉(xiāng)愿”類似了,我沒有仔細訓詁考證,但粗粗想來,覺得意思上有點講不通。在此句中,不知“逆”字訓為何意(我是真不知道,并不是反問)?如果不是逆推解,則詞句意思與“以今例古”完全沒有關(guān)系,即便做逆料解,那孟夫子的“意”,是否有足夠證據(jù)訓為“當下我的看法”呢?

孤城小學不佳,實不解詞句之意(是真的),讀書粗疏,亦不知此言的背景,不敢猝然而茍同矮子兄之意,只好存疑,還望見諒。



補充內(nèi)容:
至于關(guān)于譚公的討論,暫放明天。


補充內(nèi)容:
至于關(guān)于譚公的討論,暫放明天。


補充內(nèi)容:
至于關(guān)于譚公的討論,暫放明天。
4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6-24 19:46:23 | 只看該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發(fā)表于 2011-6-24 14:52
直說:

1,一個理想。


康有為的“公車上書”是怎樣造假的(轉(zhuǎn))

1895年“公車上書”是各地其他舉人實行的,而康有為臨陣退縮

康有為(1858—1927),生于廣東南海。號長素。清末改良派,參與維新變法,后為?;逝墒最I(lǐng)。

根據(jù)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張建偉《溫故戊戌年》等著述提供的史料,1895年5月,康有為所謂的由他個人“發(fā)動十八省一千二百多舉人聯(lián)名公車上書”實際上是假的,人數(shù)是虛擬的,(這個人數(shù)根據(jù)他的自編年譜;此外,他在1895年寫詩,題為“東事戰(zhàn)敗,聯(lián)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牛皮越吹越大了?。?。

實際上康有為當時并沒有真正實行“上書”!他只是在松筠庵門前聯(lián)絡(luò)了一些各地赴京的舉人(不可能有三千人),商議準備上書。但終究沒有實行。原因是康有為從一個內(nèi)線太監(jiān)那里得知他考中了進士,如果他帶頭上書,眼看就要到手的“進士” 功名就會取消,于是他臨陣退縮了!史料的鐵證是康有為的忠實弟子徐勤《南海先生四上書記》所附《雜記》、當時參與松筠庵聚會的“哀時老人未還氏”的《公車上書記序》、張大千提供的曾農(nóng)髯、李梅庵(他們都參加過當年的松筠庵聚會)的回憶記錄。

康有為并未領(lǐng)銜所謂“公車上書”,而那一天各地舉人和官員總共上書達15起,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舉人都曾在這一天上書。那才是真正的“公車上書”!

后來,康有為刻意編造自己的“光榮歷史”,恬不知恥地招搖撞騙,到處宣揚自己,把這虛夸、偽飾的“功勞簿”作為個人的政治資本。他曾欺世盜名、得逞一時,但如今是揭開老底、真相大白的時候了。

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能夠搞清楚,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實際上乃為當時全國各地舉人共同的愛國行動,并不能記在康有為的帳上。

1898年康有為決不是“百日維新”骨干中堅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骨干中堅,實際上為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四人。稱為“軍機四卿”或“四章京”,皆由光緒帝授予四品卿銜,參預(yù)新政,當時有關(guān)新政的詔書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擬。(注:章京,官名,清代軍職多稱章京,為滿語的音譯,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辦理文書事務(wù)的官員也稱章京。)四章京掌握實權(quán),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是“名為章京,實為宰相”。

而1898年6月某日,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康有為一口廣東官話,光緒聽不懂);只委以“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行走,清朝制度,不設(shè)專職的官員或不專任的官員叫作“行走”)。實際上并沒有像對待“軍機四卿”那樣特別重用。

后來康有為更假傳圣意,說光緒帝曾允他直接晉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還自吹他呈折子可直接遞交光緒帝,其實變法時他所有的折子都是通過都察院間接遞交的。

只是因為“軍機四卿”都被處死了,康有為流亡國外,方有機會對于華僑們吹噓自己,抬高自己在百日維新中的地位,進行募捐,積聚資產(chǎn)。

康有為后來在海外號召華僑和留學生參加保皇事業(yè)的“密詔”,更是他自己一手偽造的。百日維新第95天,局勢險惡,光緒帝無可奈何,給他親信的“軍機四卿”之一楊銳寫了密詔:

……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 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zhuǎn)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爾其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及諸同志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焦急翹盼之至。特諭。

很明顯,這完全是下達給“軍機四卿”的任務(wù),要求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四人主持“妥速籌商”出主意、做決策。而跟“跑腿的”康有為并不相干!

但是,狡猾的康有為,假借楊銳抄示給他傳閱的密詔抄本,偽造“密詔”,則變成光緒帝下達給康有為一個人的“密詔”,擅自胡說什么——

朕維時局艱危,非變法不能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妥速密籌,設(shè)法相救。十分焦灼,不勝企盼之至。特諭。

這一偽造的密詔關(guān)鍵有兩處:一是康有為把光緒帝給楊銳(及四章京)的密詔,偽造成給他康有為一個人的;二是和光緒帝密詔原意(想辦法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變法繼續(xù)下去)完全相反,變成了要康等“設(shè)法相救”。反正“軍機四卿”都被處死了,落得死無對證。但是,后來跟康有為一同流亡日本的變法同志王照是知情人,所以康一度軟禁了王照,但王照還是對日本人說出了真相;同時史料也保存了楊銳交給他兒子的密詔原本,可相互參閱對比。

十分清楚:1898年康有為雖然曾參與維新變法,但決不是“百日維新”的核心骨干中堅。

為歷史正名,“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決不可再稱為“康梁變法”!

關(guān)于康有為的欺騙行為,還有他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jīng)考》涉嫌抄襲張之洞門生廖平的《知圣篇》和《辟劉篇》。那兩件公案,在學術(shù)界鬧得沸沸揚揚,若要討論起來,很費篇幅,茲不贅述。







5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6-24 20:04:04 | 只看該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發(fā)表于 2011-6-24 18:44
回復(fù) 矮子 的帖子

“以今例古,想當然耳!”是孔融原話,就是矮子兄引用的已經(jīng)翻成白話的那句。



和孤城君討論,使我溫習和更新了許多真相,受益良多。



孤城君提到:“讀書人一定不能犯一個毛病,就是,拿自己的學識,見識,品行,品德來揣測古人,尤其是先賢”,拿自己的學識,見識,品行,品德來揣測這句話正是孟軻的“以意逆志”。


孟軻的“以意逆志”,有很多正反議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fù)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關(guān)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8 17:51, 技術(shù)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