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禮和理對社會發(fā)展起什么作用?
很簡單,一句話,按照古代圣賢的意思,禮的作用,是解決“鸚鵡能言”不那啥,而“猩猩能言”不那啥的問題,也就是,用合于“道”的社會規(guī)范,來區(qū)別開人類社會和群居動物的區(qū)別。
這個作用,相當于在數軸上定出一個原點,您說,原點,對于在x軸和y軸的正方向上累加,作用大不大?如果沒有原點呢?所有累加都是非法。同樣,沒有上古制禮,就沒有人類社會。
至于“理”,我已經說過,他和“禮”是互為表里,互為體用的,圍繞道而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只論其一即可,另外一個,可以類比。
當然,“禮”也不是不變的,前文已經論述過程朱理學對《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的“親”了,所以,禮,理和道,都是變的,禮要隨著,甚至更多時候是“推”著社會的變化和進步的。這,就是讀書人的責任。
當整個社會都浮躁,都不堅持了,讀書人,就更加有義務堅持自己的兩個本分了,這叫不失禮;而不是領著頭懷疑,質疑,甚至反對,踐踏文明,這,就成了失禮了。
另外,禮對于社會的推動,還表現在對于終極理想的界定和描述----雖然這個描述也需要適時而解釋,但里面是有一個東西不變的,那就是《小戴禮》中《禮運》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部分。
除了對整個社會的作用,禮,還對社會中的個體,即個人,發(fā)揮著作用,往書上說,有記載孔子言行中對于儒生節(jié)操界定的《儒服》,往現實中說,有如同奧黛麗.赫本一樣令人不敢仰視的氣質底下所蘊含的東西----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看到,看到了,也不一定認得出來,就更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雖然如此,但那個東西,它有----它,養(yǎng)成了氣質,而禮,養(yǎng)成了它----它是啥?叫修養(yǎng)。扯遠了。
總結一下,禮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1,定出原點。
2,定出最高理想,也就是“終點”。
3,伴隨并推動社會進步。
4,規(guī)范,化育社會中的個體----個“人”(必須是有人格的“人”才能化育,行尸走肉,生生死死而已,是化育不了的)。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