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性問題是任何抗菌藥物都無法回避的,必須直接去面對。根據一些最新的試驗數據,我們對其認知如下:
(1)細菌耐藥性的產生不是由于使用藥物誘導造成的,而是細菌本身基因突變的結果。因此,與藥物飼料添加劑相比,治療目的使用藥物造成的耐藥性表現的更為廣泛,但是我們不可能放棄治療。
正如歐盟正式放棄促生長目的使用的抗生素一樣,并不是排斥使用治療性藥物。統(tǒng)計表明:歐盟在1999年7月作出了部分禁用促生長劑的決定后,用于治療豬腹瀉和家禽壞死性腸炎的藥物用量增加;治療腸道與呼吸道疾病的藥物(四環(huán)素類、復合磺胺類)、治療大腸桿菌腹瀉的氨基糖苷類藥物(新霉素、阿布拉霉素)使用量也都增加。
更讓人吃驚的是,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的用量幾乎增加了三倍,包括泰樂菌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泰妙菌素、喔尼妙林,該類藥物與支原體肺炎、豬痢疾、大腸炎、回腸炎有關。
因此,這個問題爭議頗大,究其原因更多的是非技術層面的因素。
?。?)最新資料表明(2003年6月美國微生物學協(xié)會103屆年會):在促生長劑量水平添加藥物(包括離子型藥物、金霉素、其他一些藥物等)能夠顯著減少耐藥質粒在大腸桿菌間的轉移;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影響離子結合或細胞膜相互作用有關;盡管離子型藥物不能直接抑殺大腸桿菌,但是他們至少能夠破壞一種DNA攝取作用。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通過PCR技術量化檢測養(yǎng)殖場中的四環(huán)素耐藥基因,以研究飼料中添加藥物與養(yǎng)殖場耐藥基因的關系。結果表明,耐藥基因和用藥與否沒有直接的聯系。
?。?)對于減少養(yǎng)殖場的耐藥性問題,我們只能提出如下建議:合理有效的消毒是殺滅耐藥菌、減少耐藥性的最好手段,特別是在動物進入前的欄舍空舍消毒效果、入舍動物身體表面清洗消毒效果等;消毒藥物選擇上進行種類間的輪換;與能夠有效減少耐藥質粒攜帶菌的藥物(如黃霉素)配合使用;合理選擇藥物品種、劑量和療程。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