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當中在報紙上見到的"直接造假的方法很簡單:黏土過篩、成型、染色后可假冒豆粕。據說,篩土者可以根據客戶的各種需求量身定做,絕對保證質量;棉粕加三甲胺加脲醛樹脂,就變成了魚粉,價值提高了五六十倍,不論外觀還是蛋白含量,都可以亂真。為了迷惑用戶,造假者還給有毒有害、沒有任何營養(yǎng)價值的脲醛樹脂取了一個很動聽的名字:“蛋白精”,其作用是專門針對蛋白含量檢測,一個點的脲醛樹脂相當于六個點的蛋白含量,水平不可謂不高;一百多塊錢一噸的沸石粉也是好東西,直接裝袋,就說是磷酸氫鈣,賣個1500/噸左右,很暢銷;兩塊錢一公斤的淀粉加點無機酸,就成了維生素B5(煙酸),賣四五十塊錢問題不大,用國標一測,含量應該不會低于99%;肥育豬用的多維賣到十多塊錢一公斤,很多人依然相信標簽上印的“良心品質”字樣;麩皮胡亂加些細菌讓它發(fā)霉,然后一塊兒干燥粉碎裝袋,這就是所謂“固體發(fā)酵技術”。而這些所謂的“車間”,根本沒有什么消毒,卻能大量生產高酶活的植酸酶、淀粉酶、纖維素酶等酶制劑。一知半解的所謂“技術經理”,連科普知識都很匱乏,把毒性很大的霉菌也計入酶中,并公開叫囂“酶活高不怕檢測”;氯化膽堿的含量可以高達80%,但價錢可以低到2400元/噸,你不能不佩服他們技術的“先進”。"讓人擔憂以后的原料市場啊!!!!!!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