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仔豬白痢的綜合措施
仔豬白痢是哺乳仔豬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多發(fā)于10-20日齡的哺乳仔豬,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與不良誘因共同作用引起的。臨床主要癥狀是突發(fā)腹瀉,排出腥臭的乳白色、黃白色、灰白色粥樣或膏樣糞便,一般病程2-7天,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僵豬”為甚。
誘因主要有:母豬生產性能差,奶量不足;母豬飼養(yǎng)管理不當,奶汁過稠或過??;豬舍衛(wèi)生條件差;仔豬補料過遲,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飲水不足或不衛(wèi)生;低溫陰雨天氣或忽冷忽熱;仔豬暴曬等。消除誘因是控制本病的關鍵。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性的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 注意種母豬的選擇
選擇系譜清楚,不近親、生產性能好的母豬為種用,及時淘汰年老體弱多病,生產性能差的母豬。
2 從妊娠期抓好母豬的飼料管理
要根據(jù)不同的妊娠階段合理調配飼料,使仔豬在母體內發(fā)育良好,初生重大,抗病力強。同時能保證母豬有健壯的體況,為產后的哺乳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3 做好接產和固定奶頭工作
接產工作做得好壞,對哺乳仔豬今后的發(fā)育有重大的影響。產前1周, 母豬應單圈飼養(yǎng),臨產1-2天應減料,產前應清掃圈舍,并進行消毒,墊上柔軟的墊草,要將母豬奶頭用溫水擦干凈。產后應將仔豬固定奶頭,將較弱的仔豬固定在2-4對奶頭上吃奶,并經常輔助其吃奶,避免出現(xiàn)“僵豬”。
4 母豬產后加強營養(yǎng)
為保證母豬有足夠的奶汁,產后應逐步增加飼料量,除保證供給所需的配合飼料外,應盡量喂些青飼料,以增加奶中的維生素含量和調節(jié)奶汁的濃度,并要給母豬充足的清潔飲水,以保證足夠的乳量。
5 做好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
隨著仔豬生長,母奶逐步滿足不了仔豬需要,仔豬要覓食,同時由于長牙齒的需要,仔豬會到處啃拱,若不能及時補料,仔豬就容易啃食臟物引起下痢。因此,仔豬產后7-10天必須在補料間擺上香味或甜味的仔豬料,可炒些黃豆、高粱、玉米或爆玉米花,或在料中加入些糖,并經常誘食,料中可適當加入微生物制劑或酶制劑,以幫助建立正常的腸道微生物區(qū)系,減少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補料間每天應更換新鮮的深層黃土或新鮮煤渣,即可讓仔豬任意舐食,有利于仔豬牙齒的生長,還可以補充某些微量元素,有利于仔豬的發(fā)育。補料間應經常保持有清潔的飲水,在水中應放入0.01%硫酸鐵溶液(硫酸銅與硫酸亞鐵的比例為1:2.5)。仔豬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因此冬春季節(jié)應特別注意保暖,夏季應特別注意防暴曬,其方法要因地制宜。同時要調節(jié)產仔季節(jié),盡量安排在春、秋兩季產仔,以讓仔豬在較好的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
6 改善豬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
圈舍應經常保持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并定期消毒;冬季應盡量減少沖洗圈舍;要勤換墊草;發(fā)現(xiàn)有白痢糞便可在上面撒上生石灰再打掃干凈;料槽和飲水槽應經常洗刷。
7 藥物治療
母豬產前6周和2周肌肉注射仔豬大腸桿菌K88-K99-K987PF菌苗抗原苗5毫升;痢菌凈肌注0.5-1毫升;氯霉素肌注1-2毫升;磺胺脒及黃連素各1克口服等均有效果。也可用磺胺脒、次硝酸鉍、胃蛋白酶、龍膽末、夕碳銀等混合調成糊狀口服適量( 視仔豬大小用1-2克),用思密達3克。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