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部疾患病因分析及鑒別診斷
2004-12-02 在飼養(yǎng)過程中,雞常發(fā)生軟腳、跛行、麻痹、蹲下不愿走動、腿爪變形和癱瘓等腿部疾患。雞的腿部疾患原因極為復雜。腿病多數系某種疾病中的一項癥狀,或者是某種疾病中的一種類型,極少數屬獨立性的疾病,對此有人稱之為腳弱綜合癥。雞群發(fā)生腿疾直接影響雞群整齊性,提高雞群的廢棄率和零星死亡率。本文對雞腿疾患的病因和特征性鑒別,作如下概述。
一、雞腿部疾患病因分析
1、病毒
(1)、新城疫。 此病表現多種類型,在亞急性或慢性型中可見病雞腿翅麻痹、跛行、站立不穩(wěn),頭向后仰或向一側扭轉,有的單腿麻痹以跖部著地,有的兩腿均麻痹,受驚嚇時全身抽搐,身體滾轉。
(2)、傳染性腦脊椎脊髓炎。 此病亦稱流行性震顫,主要發(fā)生在5~25日齡雛雞,呈垂直和水平性傳染。病初患雞頭和頸震顫,接著逐步出現共濟失調,最后發(fā)生癱瘓,躺臥不起,兩腳向一側伸展,直到死亡。
(3)、馬立克病。 多發(fā)生在70-80日齡以后。神經型馬立克氏病能侵害坐骨神經,表現運動失調,出現一側或雙側性癱瘓,一肢向前,另一肢向后,呈“劈叉”姿勢。
(4)、病毒性關節(jié)炎(病毒性腱鞘炎)。 由雞呼腸孤病毒引起,肉雞在2周齡常見此病,3~4周齡出現明顯癥狀,如不愿走動,跛行,關節(jié)腫脹,腳關節(jié)彎曲變形,腓腸肌腱斷裂。
2細菌
(1)、雞傳染性滑液囊炎(霉形體病)。 霉形體感染,患雞表現雞冠蒼白,生長停止,關節(jié)(特別是飛節(jié)和趾關節(jié))腫大、跛行,喜蹲下,跗關節(jié)或腳墊腫脹,滑液囊中有粘稠、灰黃色滲出物。
(2)、禽結核。 病雞沉郁,體重明顯減輕,當骨骼受病菌侵害時表現一側性跛行,走路時呈一種特殊跳躍式步態(tài),關節(jié)內結核可引起癱瘓。
(3)、包涵體性肝炎。 雞羽毛松亂,患雞冠白、貧血,肝黃色易脆、有出血點和壞死點,大腿骨骨髓呈淡粉紅色或黃色,胸肌、腿肌、皮下組織及內臟組織發(fā)生廣泛性出血。
(4)、細菌性關節(jié)炎。 特點是腿部及關節(jié)有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導致患雞跛行,蹲下不愿行動。引起本病的病因有葡萄球菌感染、彎桿菌肝炎病、大腸桿菌感染、沙門氏桿菌感染、鏈球菌病和禽霍亂病等。
(5)、
家禽副大腸桿菌病。 病原為副大腸桿菌?;茧u發(fā)生腹瀉,腿麻痹,頸扭轉,以飛節(jié)坐地,運動失調,身體震顫,排黃白色有時帶血糞便。
(6)、一過性麻痹病。 據畢英佐(華南農業(yè)大學家禽研究室,1994)介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常出現于6-8周齡的雞,患雞發(fā)生頸及翼弛緩性麻痹和腳完全麻痹,1~3天后多數能恢復。限飼期結束后,雞由于飽食而壓迫迷走神經也會引起一種一過性麻痹。
(7)、家禽螺旋體病。 病原為螺旋體。患雞出現食欲減退,精神萎頓,羽毛蓬亂,嗜睡,頭部發(fā)紺,腹瀉,口渴,行走搖擺不穩(wěn),最后變成癱瘓,極度衰弱而死亡。
3.寄生蟲性
(1)、卡氏白細胞原蟲病。 本病只發(fā)生于雞,1~3日齡發(fā)病率最高。主要表現精神沉郁,羽毛蓬亂,貧血,冠蒼白,排黃綠色稀糞,行走困難,運動失調,兩肢輕癱,發(fā)育遲緩。
(2)、雞膝螨蟲病。 膝螨通常寄生于雞脛部和足等羽毛部,蟲體可鉆入皮膚,隧道在小腿部鱗片下方。因其寄生引起發(fā)炎,脛上起鱗狀屑,接著皮膚增生而變粗糙,裂縫發(fā)癢,病變部滲出液干涸而形成灰白色痂皮,呈“右灰腳”,導致行動困難,甚至發(fā)展成關節(jié)炎,趾骨壞死。
4、外傷
機械性骨折、扭傷、引起的炎癥。
5、營養(yǎng)代謝病
(1)、痛風。 雞食入過量動物性蛋白質,引起蛋白質代謝產物尿酸鹽排泄受阻引起的。造成腎機能障礙的因素都能引起本病,如VA缺乏、缺水和高鈣日糧等。關節(jié)痛風可見于關節(jié)(趾關節(jié))的軟骨、關節(jié)周圍組織、腱鞘和韌帶等,尿酸鹽積聚結節(jié),使關節(jié)或趾間腫大變粗。
(2)、Ca、P比例失調。 雞
飼料長期Ca、P比例不當,生長雞表現兩腿無力,走路不穩(wěn),跛行,重者側臥不起,兩腿叉呈“八”字,成雞產蛋量減少,產軟殼蛋。剖檢股骨易折,可捻碎狀,股骨柔軟易彎曲,骨骺生長板增寬,嘴喙變軟如橡皮,龍骨呈“S”形,肋骨與脊柱結全處呈串球狀腫大。
6、維生素缺乏
(1)、VB1缺乏。 引起雞多發(fā)性神經炎和外周神經麻痹,患雞厭食,腿軟無力,步伐不穩(wěn),趾向內卷曲,剛開始患雞揚頭高抬腳行走,隨病情發(fā)展,跗關節(jié)著地移動,身體屈曲腿上,重者兩肢癱瘓,臥地不起,兩腿伸直,頭向后呈“觀星”姿態(tài)。
(2)、VB2缺乏。 患雞以一只腳行走或以跗關節(jié)著地行走,關節(jié)腫大,腳趾向內蜷曲,或一腿朝前一腿向后,行走困難,走時兩肢展開維持身體平衡。剖檢可見坐骨神經腫大。
(3)、VE缺乏。 行走困難,兩腿麻痹,倒地側臥,腿外伸,一側性角弓反張,兩腿發(fā)生痙攣抽搐,不久死亡。
(4)、膽堿缺乏。 可引起骨短粗病,跗關節(jié)增大,腳彎向旁邊而產生滑腱癥。
(5)、煙酸缺乏。 雛雞煙酸缺乏時,腿部關節(jié)腫大,趾、爪呈痙攣狀。生長雞缺乏煙酸時,生長停滯,關節(jié)腫大,骨短粗,腿彎曲,行走困難。
(6)、尼克酸缺乏。 跗關節(jié)腫脹,行走困難。
(7)、生物素缺乏。 可引起脫腱癥,足底和趾皮膚龜裂,出血,結痂,足墊皮炎,這是生物素缺乏的典型癥狀。
(8)、VA缺乏。 腿關節(jié)腫大,關節(jié)囊中有白色尿酸鹽,行走困難。
(9)、葉酸缺乏。 病雞生長不良,羽毛發(fā)生不正常,貧血和骨短粗癥,行走不正常。
(10)、VD3缺乏。 腿極端無力,行走困難,身體坐在腿上的特殊姿態(tài)(蹲伏姿勢),以后雞嘴、腳爪和龍骨變軟易彎曲。
7、礦物質缺乏
(1)、Zn缺乏。 病雞表現兩腿軟弱,運動失調,長骨短粗,跗關節(jié)腫大,腿腳皮膚磷片狀,重者發(fā)生壞死性皮炎。
(2)、錳缺乏。 當家禽缺錳時,引起脛關節(jié)粗大,脛骨遠端和趾骨近端扭轉或彎曲,最后從腓腸腱滑脫,行走困難。
8、中毒
(1)、霉菌毒素污染。 可誘發(fā)肉用雛雞的脛軟骨發(fā)育不良。
(2)、痢特靈中毒。 雞在拌料添加量超過400×10-6或拌飼不均勻可引起中毒,病雞表現興奮不安,不斷尖叫,頭后仰,展翅飛奔,無目的運動,最后全身震顫高度抑制而死。
(3)、使用過量抗球蟲藥物。 使用過量或長期使用拉沙里菌素,可引起踮腳行走和進行性腿無力,共濟失調和麻痹。紅霉素或氯霉素與牧寧霉素、鹽霉素、甲基鹽霉素等任一種抗球蟲藥合用時,會引起腿無力和麻痹。
(4)、優(yōu)素精中毒。 優(yōu)素精如超量、拌料不均或與枝原凈同用均可引起中毒。群體癥狀表現食欲廢絕,臥地不起,頸腿伸展,兩腿癱瘓,腿向外側伸展。
(5)、慶大霉素中毒。 可引起腿型痛風病。
(6)、肉毒素中毒。 患雞表現頸部肌肉麻痹,頭頸軟弱無力,向前伸頭,翅腿麻痹,行為困難。
(7)、有害氣體中毒。 一氧化碳、氨氣、福爾馬林,會引起腳弱。
(8)、食入含鞣酸高的日糧(高梁、菜籽餅)。 會增加腿扭曲的發(fā)病率。
9、環(huán)境管理不善
(1)、雞舍內寒冷、濕度大、墊料潮濕、換氣不良,特別是缺少氧氣的環(huán)境,可誘發(fā)雞腳弱。
(2)、籠養(yǎng)蛋雞在炎熱季節(jié)管理不科學,高產雞常發(fā)生腳軟無力,不能站立,側臥或癱瘓,產薄殼或軟殼蛋。
(3)、光照影響。間歇光照(1小時光照,2小時黑暗)時的腳弱發(fā)生率比連續(xù)光照低得多。
二、雞腿的特征癥狀在診斷中的提示
1、兩腿劈叉——小雛雞為腦脊髓炎、VE缺乏癥,較大雞只為馬立克氏病。
2、雞腿脫腱、足底和趾皮膚龜裂、出血、足墊皮炎——即為生物缺乏癥。
3、腿瘤站立不穩(wěn)——為Ca、P比例失調、痛風。
4、關節(jié)炎——為葡萄菌、滑膜形體和營養(yǎng)缺乏病。
5、腳鱗片隆起,有石灰痂皮——雞膝螨的特征。
6、長骨短粗,跗關節(jié)腫大,腿腳皮膚磷片狀,兩腿軟弱,運動失調——缺鋅癥或銅缺乏癥。
7、扭轉、抬頭望天、癱瘓——往往是新城疫、VE、硒缺乏癥所至,結合其它癥狀可鑒別。
8、轉圈、觀星狀——VB1缺乏癥。
9、頸麻痹而平鋪地面,羽毛易脫落,翅膀麻痹——雞肉毒素中毒特征。
10、腳麻痹,趾卷曲——VB2缺乏癥。
11、頭向后彎曲,呈觀星狀——VB1缺乏癥。
12、腿骨彎曲,運動失調,關節(jié)腫大——病毒性關節(jié)炎、滑膜霉形體或鐵、膽堿缺乏癥。
13、高度興奮,奔走鳴叫,頭后仰——痢特靈中毒病。
14、病雞腿極端無力,身體坐在腿上,呈蹲伏姿態(tài)——VD3缺乏癥。
15、病雞一側跛行,走路時呈一種特殊跳躍式步態(tài)——雞骨骼結核病。
16、病雞冠蒼白,運動失調,兩肢輕癱——可疑是卡氏白細胞原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