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硝酸鹽主要是通過魚蝦的呼吸作用,由鰓絲進入血液,一般情況下,當水中亞硝酸鹽濃度在0.1mg/L以下時,水生動物可以正常生長;但亞硝酸鹽濃度達到0.1mg/L時,隨著濃度的升高,魚蝦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血液載氧能力逐漸減低,出現組織缺氧。此時魚蝦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躁動不安或反應遲鈍,喪失平衡能力、側臥,此時如果解剖魚類會發(fā)現魚類血液為黑紫色或紅褐色,甚至由于改變了內臟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滲透調節(jié)失調,引起充血,呈現與出血病相似的癥狀,一般稱為“褐血病”,亞硝酸鹽對蝦、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現為對肝臟的損害,蝦、蟹中毒時鰓受損變黑,最后死亡。
當前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乳酸菌、放線菌等幾大類,硝化細菌與上述微生物的不同之處在于:硝化細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濃度的亞硝酸鹽,將其轉化為硝酸鹽、氮氣等無害物質,而上述微生物對亞硝酸鹽沒有這種降解功能。它們的作用機理主要是修復水體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良水質和底質,間接增加水體溶解氧,保證硝化、反硝化的正常循環(huán)。有了這點認識后,我們應該走出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能降解亞硝酸鹽的誤區(qū),它們起到的作用只是改良環(huán)境,修復水體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我們可以將其作為防止亞硝酸鹽偏高的一種日常管理措施。
當水體亞硝酸鹽濃度高于0.5毫克/升,不宜立即使用上述微生物,特別是芽孢桿菌,會在短時間內導致亞硝酸鹽濃度上升。針對著鐘情況,我們應該采取速效方法將亞硝酸鹽濃度降低到對養(yǎng)殖動物無害的水平,然后再來考慮使用上述微生物。
防止亞硝酸鹽濃度過高的措施:①保持育苗池或養(yǎng)殖池塘長期不缺氧,合理使用增氧機及適量投飼;②有條件的池塘,定期換注新水;③定期潑灑安全、高效、無毒副作用的消毒劑,二氧化氯制劑可使亞硝酸鹽氧化,減低毒性;④定期潑灑微生物水質改良劑,分解亞硝酸鹽,去除毒性,改善水中理化因子,從而減少病害的發(fā)生,提高養(yǎng)殖品種的成活率。
翠綠島牌氨氮去除菌劑硝化菌氨氮速降微生物菌劑污水處理凈水劑,由光合成菌群、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等 近百種微生物菌群組成。它是通過采用適當的比例和發(fā)酵工藝而制成的微生物菌原液。能夠加快水中各種有機物的分解速度,有效地分解、降解污水中的有機質,將其分解成為可溶于水的天然物質。
池塘處理:在池塘放水的前 1 周,用 100 ~ 300 倍翠綠島牌養(yǎng)殖用生物EM菌原液的稀釋液和翠綠島牌養(yǎng)殖用生物EM菌原液制作的防蟲液,代替石灰、漂白粉等均勻地噴灑池塘,用來對其進行消毒和凈化。每畝水面使用 2.5 升。
水質凈化:在放養(yǎng)前 3 ~ 10 天,用翠綠島牌養(yǎng)殖用生物EM菌原液的稀釋液潑灑水面。視水質情況,開始 15 天 一次,以后為每個月一次;水質較差的地方,適當縮短潑灑時間。按每畝水面(1.5米以下)1 升使用。
池塘基料發(fā)酵:按池塘基料、翠綠島牌養(yǎng)殖用生物EM菌原液、紅糖=500:1:1的比例,加入適當水,混合堆積發(fā)酵7-14天。
餌料添加:按0.2%的用量,均勻噴灑在餌料上進行投喂。
動物性餌料的處理:投喂新鮮動物性餌料時,按0.1%的用量,攪拌均勻。
消毒處理:用200-500倍翠綠島牌水產養(yǎng)殖用生物EM菌原液對培苗槽、漁網等養(yǎng)殖工具進行噴灑消毒。
水產品保鮮:用10倍翠綠島海鮮水產生物保鮮活劑,每隔1-2天噴灑水產品保鮮水槽,可延長水產品鮮活期,保持體表光澤。
翠綠島生物科技為大家推薦來自日本的翠綠島牌海鮮水產生物保鮮活劑,由光合成菌群、乳酸菌群、酵母菌群、革蘭氏陽性放線菌群、發(fā)酵系的絲狀菌群等5大類、80多種有益微生物組成。這些菌群作用原理的集合,就構成了該產品的作用原理。
翠綠島生物海鮮水產生物保鮮活劑,提高水產暫養(yǎng)成活率! 能夠提升海鮮水產的活性和生存質量,從而能夠減少其在暫養(yǎng)過程中的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這是因為翠綠島生物保鮮活劑是日本進口的原液,一瓶100毫升原液就能處理10噸水,并且微生物有益菌群存活時間長種類多。
海鮮水產生物保鮮活劑使用方法非常簡單,一瓶100毫升原液,用1L水稀釋后,直接拋灑到暫養(yǎng)的水體中攪拌均勻,從道理上來講,該原液投放的越多越好,對海鮮水產品沒有不好的影響。但是投入多了會造成暫養(yǎng)的成本過高。因此,使用時也有一個好的成本效益核算的問題。
100 毫升該原液,可以用于10 噸水(即 10 立方米的水),100毫翠綠島牌海鮮水產暫養(yǎng)生物保鮮活劑用1升(2斤)水稀釋了,可以處理10 噸水(即 10 立方米的水),一噸水的處理成本也才3.8元,比市面上的水產保鮮產品價格要便宜的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